重慶一家泡泡瑪特線下門店銷售的爆談LABUBU玩偶。視覺中國圖
歷經一輪“高燒”,流行潮玩LABUBU的文化二手價格有所回跌。據媒體報道,時尚在某二手交易平臺,工業LABUBU3.0盲盒價格普跌約50%。敘事但即便如此,從L場熱潮仍未完全退去。爆談
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長期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。流行據他觀察,文化這一輪LABUBU的時尚爆紅,與過往潮流的工業形成并無本質不同:能夠風靡一時的,常常是敘事令人熟悉又新奇的事物。它的從L場背后,則總有時尚工業的影子。
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崔迪此前研究粉絲與流行文化。在他看來,LABUBU的流行反映了“敘事的退場”。比起有宏大敘事背景的IP,人們似乎更青睞LABUBU這樣,故事背景不強、缺乏宏大敘事的IP。
“當下的環境中,人們可能會感到疏離、破碎,沒有統一性的期待。這種缺乏敘事,但要素突出的東西,反而更容易流傳。”崔迪說。
南方周末:LABUBU族群的形象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怎樣的?
胡泳:第一印象而言,我覺得LABUBU族群是小丑娃,挺丑的。另外,它還有點怪。一般來說,可愛和怪是對立的,但是LABUBU族群把可愛和怪弄到一起了。
崔迪:我會想到暴力熊,還有KAWS這些此前大熱的玩偶。我覺得,之前的潮流萌文化還是比較單純美好,童真的那一面比較明顯,不管是Hello Kitty,還是布朗熊,它們單純以呆萌為主。但是,后來的潮玩就有了黑化的特征,或者開始與暗黑色彩融合,所以我認為它們是有暗黑和童真結合的矛盾性。
南方周末:LABUBU外觀設計上的特點會影響到它的流行嗎?
胡泳: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·勞倫茲在1943年提出,人類有一種幼兒圖式,就是說人類一旦見到特別可愛的小動物或者嬰兒,就很容易被喚起要保護、養育它的欲望,這有利于其后代存活。
這一點在LABUBU族群身上就有所體現。它的眼睛很大,表情很夸張,身體非常小,這就是非常典型的嬰兒圖式,能夠喚起成年人對它們的保護欲。
當然,可愛本身是一種美學追求,但是這種追求最終會被商家發現,商家就可以通過它來刺激消費。例如,在日本,萌文化就成了流行文化的標志與符號,這其實就是自嬰兒圖式發展而來的。
此外,流行的背后還是有規則可循。事物得以流行的核心,通常是它要既讓人熟悉,
電話:400-123-4567
傳 真:+86-123-4567
手 機:13800000000
郵 箱:admin@qq.com
地 址: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88號